- 積分
- 207
- 金豆
- 金豆
- 在線時間
- 小時
- 最后登錄
- 1970-1-1
- 精華
- 聽眾
- 收聽
|
路過小學時,已化為平地。我的腦海里呈現的是我沒了上下課需要老師手搖的銅鈴;沒了那扇孩子們一放學就像猴一樣巴在鐵門上等著老師來開鎖的大門;沒了孩子們無論冬暖夏涼,上學渴了就排隊去手壓壓水機,嘴對著出水口接水喝的唯一“飲水機”;沒了每年6.1陪伴孩子們跳舞唱歌的電子琴;沒了校園里那時候我們一直問老師那樹開白色的花到底是什么花,那么大,那么白;沒了不管學校舉辦什么活動,總有家長站在松柏樹的花壇周圍笑瞇瞇的看著孩子們的水泥墩;沒了老師們隨便在竹林里掰扯下來的竹節,打在手心里是真疼的戒尺;沒了學校角落里那個窗口對著操場的那戶人家,不僅賣我們鉛筆和本子,還賣我們“唐僧肉、果丹皮、老鼠屎、袋裝凍的梆硬的棒冰”;沒了,我的小學......
小學的孩子不多,一個村幾個孩子,大點的孩子帶著小點的孩子一起上下學。小學只有1-5年級,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一個班也不會超過30個學生,小學的桌椅也是兩人在一起的木桌椅,一代傳一代,留下了很多歲月和幾代學生的痕跡,不說缺胳膊少腿修了又修的,大多數都是有掏個小洞的,有刻字的,有的還畫了“3.8”線的。孩子們一學期坐那個位置沒有換過,更沒有家長會找老師調座位的。
小學老師不多,多數都是住在學校附近的中年的一些代課民辦老師。所以幼兒園和一年級的教室是在一起的,一個教室一半是幼兒園的孩子,一半是一年級的孩子。幼兒園的孩子下課在玩,上課的時候吵的鬧哄哄的也在玩,有時候老師在教一年級的孩子,上課提問時,一年級的孩子回答不上了,幼兒園的孩子學會跨座位搶答了,有時候上課實在鬧騰,老師就讓幼兒園的孩子出去玩。這時候,每個教室門口上課期間都會被臉上掛著鼻涕的孩子“打擾過”,有的孩子時要上“茅斯”,不會脫褲子;有的孩子是被別的孩子碰了,嗷嗷哭,找老師的;還有的孩子要找奶奶的,找媽媽的;更有的孩子糊了一臉泥巴站在教室門口問老師,這是哪里,我怎么過來的。
帶我們的幼兒園和一年級的老師是周老師,一個胖胖的,頭發卷卷的女老師,她不僅擅長教我們平舌音、翹舌音,還擅長快速的幫幼兒園的孩子扒褲子。她承包了我們的語文、數學、音樂課外加體育課。她聲音洪亮,語速很快,戒尺打手心絕對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口頭禪是:你是哪家哪家的,你爸叫歡喜,你媽媽叫翠喜,不聽話我告訴你爸你媽去。你這題都不會,幼兒園的都聽會了。
帶我們二、三年級的是兩個張老師。一個矮小瘦弱的女張老師,別看個頭不大,眼睛瞪起來很大,戒尺打手心的時候也是啪啪作響。她教我們語文,第一天上課就給我們立規矩,要背的書必須去組長那里背好,田字格的字不能出格,也不能寫太小,本子不要被橡皮擦擦破了,上課盡量別去廁所,下課了第一時間去,講話的同學要挨板子......還有一個是高高瘦瘦的男張老師,我總覺得, 這個男張老師給我留下了心理陰影,雖然,我沒有挨過他的打,但是,我看見班里沒有寫作業的同學被他跳起來打手心的時候,我都開始做夢都被他打,時常被驚醒,嚇出一身汗,他的數學作業我是檢查了又檢查,算了又算。
孩子們總是貪玩的,男孩子們彈彈珠,摔“四格”,女孩子們玩手抓石子,大家都是下課后圍在一起,有蹲著的,有一屁股坐地上的,有跪著的;有玩的,有看別人玩的,還有的等著輪到自己玩的。操場是泥巴的,被很多孩子踩過后,梆硬,下雨天也不會有泥巴糊在鞋邊上,就是每個孩子都被糊的都是泥巴,男孩子屁股上,膝蓋上,臉上都是灰,拍一拍漫天飛揚,女孩子們也不另外,出門上學前頭發扎的板板正正,放學時好像干了一架,被人扯的半散不散,皮筋掛在上面。
四年級的時候,有學習得獎的榮譽感了。老師告訴我們,鄉鎮的幾個小學要聯合期中或者期末考試,咱不能托后退了。有時候放學了,值日生在值日,滿教室塵土飛揚,我們幾個成績還不錯的留在教室寫作業。老師把教室的鑰匙教給幾個學習好的輪流保管,也要負責第二天早點到學校來開班級的大門,還要負責檢查老師的粉筆是不是沒有了,去辦公室幫老師領用。
帶我們語文的是一個跛腿的羅老師,聽說他是出了一次交通事故,一條腿被截肢后安裝了一個假腿,每次走路的時候總能聽見跛腿處發出了好像自行車鏈條沒有上潤滑油的“咯吱”聲。那時候每個孩子見著他都喜歡圍著他,叫他:羅老師好!大人們說他“肚子里沒有多少墨水”,我們卻能在他的一聲聲:你真棒!這個你也會啊!你今天太聽話了!孩子,你聽老師說!等等中,迷失自我。我們在鄉鎮聯考中也能排不錯的成績。
下課時,男孩子們在操場上戰斗滿滿,玩起“斗雞”,單腳支撐,單膝攻擊,有時候一對一,有時候一對二,還有的時候群起而攻擊。更有的時候被撞飛的那個會飛到女生跳皮筋的地盤,把女生撞的哭兮兮,班里的長的最高的女孩為了出頭,單挑最厲害的男孩,直到男孩被撞的“俯首稱臣”。也有的孩子被撞的掛彩,只要沒有打石膏,沒有家長去找撞人的家長,更沒有家長找學校,找老師。羅老師有時候還加入我們一起玩跳格子,帶著我們體育課玩丟手絹,輸了的孩子唱首歌,他一跛一咯吱的聲音也曾劃過寂靜的校園,帶給我們歡樂。
五年級的時候,班里來了一個漂亮的女老師帶我們班主任。大人們說:她是正兒八經從師范學校畢業出來的老師,“肚子里有貨”。她教1-5年級每個班6.1排節目,有跳舞的,有演相聲的,有唱歌的,還有的演小品的。她還帶著我們參加鄉鎮普通話比賽、作文比賽、數學競賽等等。她溫柔可人,多才多藝,會拿戒尺,會夸贊肯定我們的努力。五年級的數學老師是住在我家后面的吳老師,因為離得近,我經常聽見我媽跟他說:聽話么?不聽話就打,打哭了不要緊,回來我繼續打!
五年級的6.1那天,我拿了我一生中拿過最多的一次獎。我對著校園內的白玉蘭樹搖頭晃腦的背書,學著怎么聲情并茂、字正腔圓;我看過很多我看不太懂的故事會、小小說、知音、包括不記得名的報紙,學著里面的內容寫我的作文;我每次在家不會做的數學題,我媽就逼著我去吳老師家反復問......
那年的哪天,我的父親也代表村干部出席了小學的兒童節,他系上紅領巾給我們每個孩子頒獎,發禮物,那天,我給父親敬了好幾次禮。
跟一個70年代出生的大朋友聊天,她說我們80后的孩子是最幸福,最感恩的孩子,經歷了物資匱乏到物資改頭換面的變革,時代的變遷,骨子里刻上了一定要脫離農村,遷移到城市,讓自己的孩子過上城里孩子的童年,幾代人的努力讓我們在城里買了房,讓我們的孩子沒有了彈珠、沒有了石子、沒有了斗雞,有的是干凈衛生的飲水機、寬敞的橡膠跑道和很多的投訴。老師們布置的作業也是通過手機來傳達,孩子們的獎品也不再是單一的糖果和練習本,老師也過上了精彩的教師節和家長們的噓寒問暖。
我懷戀的是那昨日,我的操場,我的老師,我的掛著鼻涕的同學。
謹以此片,紀念80后的童年,提前祝愿大朋友6.1快樂!永葆童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