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分
- 1266
- 金豆
- 金豆
- 在線時間
- 小時
- 最后登錄
- 1970-1-1
- 精華
- 聽眾
- 收聽
|
43#
發表于 2025-7-4 12:32
|
只看該作者
來自 中國來自: 中國
你知不知道有一種精神疾病叫“反駁型人格”,網上一大堆這樣的人,所以要警惕遠離這種人。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場景:你和對方進行著非常日常的聊天,你只是就一件很平常的事件發表很平常的意見——“我覺得...”“不是這樣的。”“為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就不是。”
當你說出你的某個觀點、看法時,對方總是先反駁你:不是,然后當你詢問對方反對的依據時,對方要么沒有自己的觀點,要么就是說了個和你意思幾乎無差別的意思。
你說一句話,他有十萬句在那等著。
為了反駁而反駁,為了懟而懟,說出的話毫無道理可言。
“反駁型人格”的特征并不是“無知”,而是“以智慧之名淋漓盡致地展現著自己的無知”。
和他們對話也許會讓人覺得心生不悅,因為無論你說什么,他都要站出來反對和證明他是對的,而你是錯的,直到你低頭認錯他才肯罷休。
人們常用“坐井觀天”來形容一個人“眼界小”,不過“眼界小”是可以開闊起來的,開闊以后某些原有的錯誤觀念也會慢慢改變。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逆火效應”,說的是:
當人們遇上與預期相抵觸的觀點時,會下意識地反擊,并且強化自己本來的觀點。也就是說,反駁是人的一種本能。有些人不在乎事實真相,只是滿足自己的表達欲。你要是跟他認真了,就是給自己添堵。
但反駁型人格的人以自我為中心,長期致力于通過反駁他人來“證明自己”,所以很難走出“井底”。
久而久之,“反駁他人”就成了一種恒定的慣性行為。很多時候他們的反駁,并非是深思熟慮過后的決定,而是一種慣性的反抗心理在作祟。
遇到這種太愛較真兒的反駁型人格的人,一是盡量遠離,不要跟他有太多接觸。二是盡量不要和他爭論,如果避免不了的話,并且不是什么大事,就順應他的意思,畢竟他是那種證明不了自己就不會善罷甘休的主!
其實,一個人總愛抬杠,恰好暴露出“低自我價值”。
他們大多出于自卑或者缺乏安全感,從而過度自我保護,甚至想把自己的不順心轉嫁到他人身上,以此降低心理落差。因為不被關注,精神能量極度匱乏,企圖通過嘩眾取寵獲得一絲滿足感和優越感。
說到底,抬杠的底層邏輯,不過是緩解自身焦慮和不安的應激反應,借此找到自我和自信。
換言之,越無能的人,越見不得別人好。很認同一句話:“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只能暴露自己沒有格局。”當一個人過于貶低別人時,往往無法正視自身的問題和不足。不僅會引起別人反感,也會形成低層次的思維閉環,阻礙自身發展,到頭來吃虧的是自己。
● 換位思考,肯定對方
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限的,誰都
為什么我們總想反駁別人
>1、認知水平越低,反駁欲越強
認知水平越低的人,越喜歡較真。因為在他們的認知里,只有一口咬定別人是錯誤的,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才能找到自我的優越感和認同感。 而這種人的習慣性的反駁,卻恰恰暴露里自己的無知,其實真正一無是處的人是自己
> 2、不接受別人的觀點,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
這種人很難接受別人的觀點,總覺得別人沒有自己的觀點犀利、正確,自己永遠是對的。比如皇帝式的老板和管理者,搞一言堂,他總是說,就照我說的干。有不同的意見,哪怕是非常有價值的意見他也會全部忽視
>3、防衛式自卑心理
習慣性反駁是“防衛”的典型表現,其背后藏著的是不易察覺的自卑心理,比如有人說一句,“你的方案需要再優化一下”,防衛型心理的人馬上就會覺得,對方是在否定自己,立馬觸發了自己的反駁模式。這種行為其實是為了緩解自身焦慮和不安的應激反應。
>4、過早形成“低層次的思維閉環”
過早形成低層次思維閉環,是阻礙一個人進步提升的重大障礙。因為對深陷其中的人來說,碰到的所有問題在他的邏輯閉環之中。對外部一些“捅破窗戶紙”的言論、意見非常排斥,習慣性反駁也就成了他維護自身閉環合理性的重要手段。
>5、不愿意承擔錯誤,逃避責任。
有的人之所以習慣性反駁,是因為他不愿意承擔自己的錯誤,善于逃避責任。比如上級剛要指出他的問題,話還沒說完,他就立馬打斷說,不是我的錯,跟我沒關系,把一切問題歸咎于別人,或是客觀因素,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 6、不關心別的,就想贏。
有些人習慣性反駁,只是享受贏的感覺。因此無論何時,都想要爭個高低。他不會管你掌握了多少信息,做了多少調查,無論你說的什么,他都會反駁你。他不是為了做好事情而爭論,而是為了爭論而爭論
為什么克制自己的反駁欲
>1、層次不同的人,無須爭辯。
我們這一生會遇到各種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認知而買單。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把酒言歡,遇到三觀不合的人,也別去與傻瓜論長短。真正優秀的人,從來不是去讓想著如何別人相信自己是對的,而是懂得以超然的心態去接納和包容一切的不同。
> 2、小孩子才糾結對錯,成年人更關注得失。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在于認知不同的觀察者可能永遠說服不了彼此。因為在彼此有限的認知范圍之內,都認為自己才是事實。面對這種情況時應該怎么辦?從對方角度出發,不糾結對錯只關注得失。
>3、你認為自己是對的,不必說服別人贊同。
生活中,總難免會遇見這樣的人:他們的觀點永遠取決于對方的觀點。只要對方是贊成的,他們就會反對;而只要是對方反對的,他們就會贊成。這時候,你要立刻含笑閉嘴,給他豎一下大拇指:"嗯,你說的都對。"因為再爭論下去,你也無法幫他建立全局觀,他卻可以永遠在特例世界里洋洋得意。
>4、不去糾正觀點不同的人。
同一件事,因為性格、經歷、思維方式等原因看法也是不一樣的,如果硬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勢必會給對方造成困擾。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不要總是用自己的想法去糾正別人的行為,這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素質。
>5、不去糾正認知不同的人。
所有人都有認知的局限:有時間認知的局限,正如夏蟲不可語冰;有空間認知的局限,就是井蛙不可語海;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每個決定的背后都有它的原因。在沒有了解到事情的全部之前請不要隨意對別人進行道德審判,更不要企圖去改變糾正別人,這是成年人相處最大的清醒。
>6、換位思考,多一些包容心。
別人說完意見后,你可以試著換位思考一下。換位思考,不僅僅意味著同理心,更意味著一種高級的包容心。換位思考也不單單是道德忍讓,而是一套復雜的思維體系。讓你設想別人的思考邏輯、別人的做事方法,并以此為邏輯起點,來豐富自己的認知。
真正有教養的人,有一顆通透體諒的心,別人自然愿意跟你接近。
教育家卡耐基講過一件事。
年輕時,他特別喜歡與人爭辯,而且經常參加各種比賽,甚至還計劃寫一本教人辯論的書。
但多年后他才明白:天底下只有一種方法,能得到辯論的最大利益,那就是盡量避免爭論。
這個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
無意義的反駁和抬杠,只會消耗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增加彼此的怨恨。
不如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把時間和能量投入到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去。
遠離反駁型的人,不為他們的胡攪蠻纏買單,放過自己的同時也會成就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