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var(--main-author-color)]宣州區:藤蔓間的豐收密碼 2025-08-29 18:18
[color=var(--main-author-color)]通訊員 吳舒婷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馮長福
[color=var(--main-font-color)]八月的宣州大地,暑氣未消,宣科葡萄專業合作社的絲瓜種植基地里卻是一派繁忙景象。清晨的陽光透過藤蔓縫隙灑下斑駁光影,六名工人挎著竹籃,低頭鉆進由葡萄架改建的絲瓜田,指尖在綠葉間輕輕撥動,像尋寶人探尋藏在林間的珍寶。隨著“咔嚓”一聲脆響,一根根帶著晨露的鮮嫩絲瓜被剪下,穩穩落入籃中。不一會兒,沉甸甸的籃子便在田埂上排起了隊,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color=var(--main-font-color)]這片20余畝的絲瓜基地,藏著宣科人六年的堅守與創新。2020年,當葡萄產業遭遇瓶頸,合作社帶頭人姚勇望著閑置的葡萄棚架犯了難:“架子不能荒,土地更不能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們把部分葡萄架改造成陸地絲瓜種植棚,開啟了“葡萄棚里種絲瓜”的轉型之路。 [color=var(--main-font-color)]如今,曾經的轉型之舉已結出碩果——年產15萬斤絲瓜的成績單,讓這片土地重新煥發了生機。 [color=var(--main-font-color)]在基地的田埂上,姚勇隨手摘下一根香絲瓜,指著飽滿的瓜身:“你看這品相,肉厚、棱淺,燒菜做湯都是清甜味。”他的話語里藏著選種的智慧:最初試種長絲瓜時,光是人工拉花就耗費大量精力,產量卻不盡如人意。 [color=var(--main-font-color)]后來,經過多次實驗,加上區種植業局蔬菜辦的技術指導,他們最終選定“香絲瓜”這個“寶藏品種”。“它豐產性強,畸形果少,最關鍵是品質過硬。”姚勇笑著說,正是這口清甜,讓基地的絲瓜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color=var(--main-font-color)]種植端的突破只是起點,銷售端的創新更讓豐收的果實真正變成收益。“剛開始投放時,銷量并不高。”姚勇還記得轉型初期的窘迫。 [color=var(--main-font-color)]轉機出現在拼多多的平臺——當帶著泥土氣息的香絲瓜以適中的價格、新鮮的品質走向全國,讓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如今,基地每天1500斤的銷量里,線上訂單占了大半,小小的絲瓜順著網線,走進了千家萬戶的廚房。 [color=var(--main-font-color)]時序流轉間,基地早已摸透了絲瓜的“脾氣”。清明節前后播種,六月中旬趕上梅雨季上市,九月中旬伴著秋涼收尾,三個月的上市期里,總能踩準市場的節奏。“別人缺的時候我們有,別人有的時候我們優。”姚勇說,今年畝產比往年增加1000到2000斤,正是成熟栽培技術的最好證明。 [color=var(--main-font-color)]夕陽西下,滿載絲瓜的貨車緩緩駛出基地,車斗里的翠綠與晚霞交相輝映。在宣州蔬菜行業整體面臨挑戰的當下,這片絲瓜基地像一抹亮色,不僅照亮了合作社的增收路,更書寫了傳統農業轉型的生動答卷。 [color=var(--main-font-color)]藤蔓間的豐收密碼,或許就藏在那份從土地到餐桌的堅守里——選好種、用好技、拓好路,平凡的絲瓜,也能種出美好的未來。
[color=var(--main-font-color)]編輯:馮長福 許夢源 張文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