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分
- 13627
- 金豆
- 金豆
- 在線時間
- 小時
- 最后登錄
- 1970-1-1
- 精華
- 聽眾
- 收聽
|
上個星期天,我家來了幾位我下放插隊村里的好友,大家一見如故,飯桌上談起了今年伏天特別炎熱的一事,我問他們今年有沒有種早稻搞雙搶,都說多少年都沒種早稻搞雙搶了,我說,那還是現(xiàn)在快活哦,都不搞雙槍了。我那會還在隊里的時候,生產(chǎn)隊里種那么多的早稻搞雙搶,還有栽早稻秧的時候還要采茶做茶,累壞了,他們說,這是那時不是雙搶季的雙搶,很忙很忙的,你還記得那些活呀,我說,那些個事,是我親歷,這一輩子都不會忘掉的、、、、、、不說這些了,來,喝酒——吃菜——、、、、、、
今天飯后,將那些個事,也跟論壇家人們呱呱:
我們插隊的生產(chǎn)隊,雖說是山區(qū),有山也有農(nóng)田,按當(dāng)時的人口計算,每個人口不到一畝,每到插早稻秧的季節(jié)是最忙的,除了干田里的活,又是茶葉采摘制作季節(jié)。都是搶季節(jié)的活,秧要插、茶要采,真是:又是龍燈又是會的,比雙搶季節(jié)還要忙。
在插秧的那個季節(jié)里,會整田的男勞力趕牛扛耙,去整理耙平水田,為下道工序插秧做好準(zhǔn)備,其它男勞力在天見亮?xí)r,都先去秧田拔秧,拔好后帶一擔(dān)秧苗到田頭,再回家吃早飯。
雖說在忙時,我們知青也是當(dāng)作主勞力在使用,但隊長想必出于好心,對知青沒有這個要求,可能我們多少有那么點自尊心或逞能勁,也一樣自覺帶一擔(dān)秧去田頭。
這裝秧苗的器具倒十分簡單,就是一個帶高把的竹箕,需裝滿壓實,不然走不了多遠就會邊走邊掉,這帶水的秧把,單個并不重,可濕噠噠地裝它個幾十個,也就不輕了,反正沒哪個稱過,估計一擔(dān)有近百斤,村里有句俗話叫作路遠無輕擔(dān),何況并不輕,加上我們知青體弱肩嫩,挑在肩上,幾步一歇,直到田頭,那才叫一個"咬牙切齒","形象"失盡咯!
全天用秧有專人挑運,我們知青是隨隊里插秧的主力軍,姑娘婆姨們,和少量的男勞力,赤腳挽褲,下田將一束束,每束約三五棵秧苗,插進見水不見泥的田里。
那時插秧是要拉繩子的,隊長發(fā)放了量好了尺寸的棍子,有一米多點長,是用來丈量拉繩子的行距,每兩根繩子之間插六束秧,間距5—6寸,那時候,大隊和公社領(lǐng)導(dǎo)下隊檢查,插秧田里是否沒有拉繩插秧,插秧的橫豎間距是否符合要求,對不符合要求的,需全部拔掉重新來插,同時還要挨批。
凡是插過秧的都知道,這玩意兒真干起來,得弓背彎腰的,手忙腳不亂地,心無旁騖地,只是在趁解秧把時,才可直那么一下腰,加上這雙腳,長時間泡在泥水里的干活,且一干就是約十多天,這一直一彎如磕頭作揖的動作,其次數(shù)至少過萬, 好在我們這是山區(qū)泉水,倒也涼涼的,剛開始插還有個新鮮勁,可越往后越累,說腰幾乎累斷,決不過分!
一到晚上吃完飯,什么也不想干了,倒床就睡,半點玩意也沒有啦、、、、、、
3F73A189DFA6E0F13CEF556FDEDE2860.png (149.51 KB, 下載次數(shù): 1)
下載附件
2025-9-2 10:27 上傳
84FEF8CAA325C70D98167F37DB60ABAF.jpg (161.99 KB, 下載次數(shù): 1)
下載附件
2025-9-2 10:26 上傳
6E455F38698C24D2A7F0F851CB0562C4.png (166.23 KB, 下載次數(shù): 1)
下載附件
2025-9-2 10:28 上傳
這是五十年前的事了,現(xiàn)在農(nóng)村不像以前那么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