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分
- 3905
- 金豆
- 金豆
- 在線時間
- 小時
- 最后登錄
- 1970-1-1
- 精華
- 聽眾
- 收聽
|
5#
發表于 2025-7-1 17:33
|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安徽宣城來自: 安徽宣城
解題和解風情
多看一些“閑書”,這些書會避免我們成為一個工具化、產品化的人。對于年輕人來說,就是要做一個既會解題也會解風情的人,如果光是會解題但生活毫無趣味,那就會成為一個乏善可陳的人。
之前曾經說過,微博的第一撥熱潮似乎已經過去了。但是隨著一些熱點新聞的發生,微博似乎又熱起來了。不過,有的朋友可能有這種感覺:微博上的世界跟現實中的世界似乎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微博上一些話題進行得如火如荼,似乎世界已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但如果走到街上、走進菜市場,會發現人們忙忙碌碌的,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們還是很幸福的。
的確,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會發生很多事情,有些事情也非常重要。但對于很多家庭來說,有一些事情遠比網絡上討論的事情更重要。比如說孩子的升學問題,無論是小升初還是初中升高中。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身上的事情,實際上才是大事。
這也算是一個心法。當心里感覺很煩、茫然無措、百無聊賴時,不妨從一件最小的事情開始做起。哪怕這個事情沒有那么宏大,只要這件事情實實在在的,它就能讓你的心落地,讓你腳踏實地地做事情。當人們開始操心那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時,反而沒那么煩躁了。最怕的是懸在空中,無從用力的感覺。
一會兒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一會兒又是房價環比沒有下降,甚至略有上升……看到這些不愿看到的消息,人們的心情只會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無所適從,在這個時候,不妨從一件很小的事情做起。有時候,人的煩躁是因為沒有一件實實在在的事情去操心,去讓他高興或痛苦。
說到孩子的教育,親朋好友家的孩子由初中考上高中后,我總想找個機會跟他們聊一聊,告訴他們,在進入了這樣一個階段之后,應該想些什么問題。作為過來人,我們總是有些想法,想迫不及待地分享給他們。不幸的是,即使是跟孩子面對面坐下來了,雙方進行那種真正意義上的交流的可能性也非常小。過去我們經常說代溝是6年一代,但在互聯網時代,代溝的周期已經變成3年了。
《新約》里有一個故事,說耶穌已經非常有影響力了,帶著門徒回到他的家鄉伯利恒講道。很多人開始還很好奇,想看看先知是怎么講道的,但后來仔細一看,說“這不就是那個木匠約瑟的兒子嘛”,大家呵呵一笑,就四散走了。于是耶穌就說了一句名言:“先知在本鄉是不受尊敬的。”
人際關系是一個插敘結構,就像一個漣漪,從最小的圈子擴大到大一點的圈子,然后是再大一點的圈子。所以,大圈子里的角色用到小圈子里是不管用的,小圈子里的角色在大圈子里說話、辦事也是很不恰當的。人們說話的時候,看起來是一個人在說話,實際上是在扮演多個角色。比如說,如果醫生的家人生病,醫生就不太可能給家人動手術治病,因為他很難把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轉換成純粹的醫生的角色。
心理醫生也是這樣。在西方,心理咨詢是一個非常大的產業,尤其是中產階層女性,她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比如在地鐵上跟誰吵了幾句嘴這種小事,打電話首先找的不是丈夫,而是心理醫生,這可是要付費的。想象一下,如果一位女士的丈夫是心理醫生,丈夫不僅沒法向妻子收咨詢費,他說的話妻子愿不愿意聽都是個問題,這也是角色問題。
一個心理醫生在他最小的圈子(家庭)里是不受尊敬的。反過來,一位女士的丈夫即使所說的話跟心理醫生說的一模一樣,但說話的效用比心理醫生就差遠了,因為心理醫生代表著第三方的立場,而且他說的話是要付費的。管理大師德魯克也是做咨詢的,他的收費也是很高的,有人問他:“你掙來的錢最后反正也要捐出去,那你為什么還要收這么高的咨詢費呢?”德魯克回答說:“如果我不收這么高的費用,別人根本不會把我的話當回事。”
同樣的一句話,從第三方比如說是一位咨詢師口中說出來,跟從公司里的某某人說出來,效用是完全不一樣的。華為公司曾經發生這樣一件事,一位新員工傾注心力,洋洋灑灑寫了一個“萬言書”,講華為應該采取什么發展戰略等,然后交給了任正非。任正非看了之后作出批示,意思是把這個人送到精神病院去檢查檢查,如果有病的話留下治療,如果沒病的話,趕緊把他解聘了。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這個人不是被華為聘用,而是為一家咨詢公司服務,而且正好為華為做咨詢,那么華為會為他支付一大筆錢,盡管他可能講的是同樣的內容。
某一句話、某一個思想能不能產生作用,跟語境和氣場十分相關。中國有一個成語叫“舉燭”,據說是唯一的兩字成語,這里有一個典故。古代有一位謀士在給別國的國君寫信,當時蠟燭太低了,他就對書童說了一句“舉燭”,意思是讓他把蠟燭舉高一點。結果謀士寫信的時候,就把這兩個字寫進去了。收到信的國君看到這么突然、神秘的兩個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他相信寫信的人是不會隨便寫這兩個字的,以為這里面肯定有玄機,肯定是微言大義:“他是讓我廣開言路吧?他是批評我沒有把重要的人才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于是,國君就按這個思路辦了,最后效果非常好。
這個故事就說明,有些東西,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會產生很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看是否尊敬說話的那個人,是否把他說的話當回事。或者說,講話的人講得再好、再正確,聽的人不相信、不尊敬他,講多少真理也沒用。 |
|